于是《扬州十日记》《嘉定屠城记略》《朱舜水集》《张苍水集》都翻印了。
[46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上。[18] 罗钦顺虽然也讲形而上,但并不是说理在气上,而是说气化运动的规律虽不等于物质本身,但它是气所固有的。
罗钦顺指出这一点,不仅揭露了朱熹理学的矛盾,而且进一步揭露了他的理学唯心论的实质。[28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附录《答允恕弟》。[44] 他以格物之物为万物,不仅否定了王阳明的错误观点。理学家认为类有一物主宰乎其间,是殆不然[3]。[32]他和张载一样,认为客观事物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。
他说:理只是气之理,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。他又说:若谓天地人物之变化皆吾心之变化,而以发育万物归之吾心,是不知有分之殊矣。就《论语》一书来说,在孔子这里,天更多地与天命在一起使用,仍保留了一定的宗教神学意义。
道为无形的元气,是物之原。总括地说,老子、庄子所规定的道的方向就是自然。这样,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也只是未成形质与已成形质的问题,形上学的本体论问题为自然哲学问题所取代。这是分析着说、综合地说,道就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动。
如此与应当如此,也就是已然与应然、存在与价值,在中国哲学看来,是本来统一的,而且是在由未然到已然的实践过程中必须统一起来的。[15] 荀子重视人道,并非完全不讲天道(比如他通过天有常道来强调君子之诚)。
张载讲气化,自然是指流行过程。郭象试图调和的,正是儒家、道家关于道所表现出来的差异。当然,道家讲道的地方最多,道就是他们的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。人们在致虚极,守静笃的对道的直觉体验、实践中,实现同道的最高价值与境界,这也是自然。
自然与无为、天道与人道、存在与价值贯通地说,道的特征就是无。[31] 但道器这对范畴偏重于说明社会伦理,而理气则兼容自然与社会。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使用非常宽泛的范畴。《易传》也重视复,《周易》有复卦,《彖辞》说:复,其见天地之心乎。
所以孔子说志于道,又说依于仁。从存在的角度上说如此,从价值的角度上说则更明显,道就是无为,但可以无不为。
但此说法并不完全对,孔子讲朝闻道,夕死可矣,讲吾道一以贯之,他的学生子贡谈到他的关于性与天道的问题,这些地方所说的道,绝非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讲,其哲学意味是很浓的。道家也如此,老子正是要从道法自然来得出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结论的。
朱熹则有道兼体用、合理气的说法。生体现的是天道流行的目的,此目的在继此而生、而成的人性与人性之善中进一步彰显出来,所以,《易传》贯通地讲三才之道。在中国哲学中,使用最多的,是作为最高本体或终极目的意义上的天,特别是在儒家哲学中。传统或道统中的有永恒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东西很多,这方面我们还要充分地作进一步发掘,它对解决人的问题及现代文明所面临的危机确实有积极意义。[19]《二程遗书》卷15,《二程集》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,对于源于人们的成心的各种有差别的价值判断,如大小、美丑、是非等不同争端,作了严厉的抨击。
我们可以如此解释这句话,道之目的性、方向性只能在具体事物中展开实现,而具体事物的展开的活动,其目的指向就是道。同时,西方文明也要充分吸收,但这绝非简单地由道统即可开出学统、政统的问题,道统本身也应该面临解构。
此无是针对儒家重视的名、仁与义等等而言的,具体地说,就是无名、不仁等,它们是对在老子看来是外在的伦理规范的否定性范畴。[11]万物皆备于我,说的正是人是天道之诚的最集中体现者,所以只要反身内求而发明此诚,就可以有莫大的道德创造之乐。
像他所说的,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已经是不容我们回避的当务之急,传统必须现代化、世界化。这是就道的价值的普遍性原则说的,有人说,孔子这里所说的道,只是人道,并无道家所说的作为存在之本的超越的天道的意义
他写下了数量浩大的哲学著作,对宋明理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。[92]《太甲二》,《尚书引义》卷三。佛氏持涵合说,以为万物消归于一。在中国哲学史上,对于认识主体及其认识能力作如此全面细致的分析,除了朱熹,没有人比得上王夫之。
王夫之更强调知以行为基础。他说:形而上者,非无形之谓,既有形矣,有形而后有形而上。
[12] 他明确提出以物质气为本体的唯物主义思想,从而把朱熹的形而上学体系彻底推倒了。作为灵明之心,它是主体,也是认识器官。
他还把五行之行,解释成天惟行于人,人惟用以行的实践活动,指出这是人治之大者[186],这个人惟用以行的思想,就是利用自然物质资源进行生产实践活动,以造福于人类生活的意思。这是继黄震、薛瑄、罗钦顺、王廷相等人之后,对理学道器观的一次全面的批判总结。
后来的颜元、戴震等人继续了他的事业,并在不同方面作出了他们的贡献。他说:人者天之绪也,天之绪显垂于人,待人以行。[135] 如果像王守仁那样,只虚守灵明之体,任聪明之发,是不能得到任何认识的。就王夫之个人来说,他学识渊博、思想深邃,对理学和以往的全部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,从理论高度进行了批判和总结,凡是他所能做的,他都做了。
总之,王夫之所谓太极,是对物质运动及其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概括。他说:盖视之不见而非不能为形矣,听之不闻而非不能为声矣。
他不懂得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,而人的社会关系,是由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所决定的。他虽不同意朱熹的心主性情说,但是接受了心统性情说。
他提出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,天无心而人有心的思想,认为天道是没有任何目的和意志的自然规律,是一种盲目的必然性。故惟乾之健行而后知为大始也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m4asm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hriis/7710.html
有话要说...